第208章 明太祖朱元璋:功过是非任凭说,千古一帝朱洪武。

濠州布衣起寒微,乱世求生志不违。

龙战江南驱暴元,剑指中原定华夷。

铁腕治国安黎庶,严法整纲肃吏司。

功过千秋谁与论?大明基业自君基。

在中国历史上,若论出身最草根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这位从濠州乡下走出来的放牛娃,当过和尚,讨过饭,最终却在元末的乱世中杀出一条血路,建立了享国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他的人生,就像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逆袭爽文,充满了太多不可思议——而这一切,都要从那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少年说起。

元文宗天历元年(元朝1328年),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了夜空。这孩子就是后来的朱元璋,但此时的他,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按照家里的排行,父母给他起了个简单粗暴的名字——朱重八。

为啥叫这名?不是因为他排行第八,而是元朝有个规矩,老百姓没文化又没官职的,就用父母年龄相加或出生排行当名字。朱重八的爷爷叫朱初一,爸爸叫朱五四,到了他这儿,就成了重八(八八相加)。从这名字就能看出,这家人是真是底层中的底层。

朱重八的童年,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家里租种地主的田,一年到头忙下来,交完租子连糠都剩不下。他从小就跟着大人放牛,最大的梦想不是当皇帝,而是能吃上一顿饱饭。有一次,他和同村的小伙伴周德兴、徐达(没错,就是后来那些开国功臣)放牛时,实在饿得受不了,竟把地主家的小牛犊杀了烤着吃。吃完了怕被发现,还把牛尾巴插进石缝里,谎称牛掉进山洞了。结果当然是被地主一顿暴揍,丢了放牛的差事——这大概是他人生第一次抗剥削,虽然代价有点大。

本以为日子再苦,总能熬下去,可命运偏要跟他开玩笑。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濠州遭遇大旱,紧接着又闹蝗灾和瘟疫,短短半个月,朱重八的父亲、母亲、大哥相继去世。《明史》里写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寥寥数语,藏着无尽的悲凉。

更惨的是,家里穷得连块下葬的地都没有。朱重八跪求地主给块地埋亲人,被骂着赶了出来。最后还是邻居刘继祖可怜他们,给了一小块荒地,这才让亲人入土为安。多年后,朱元璋当上皇帝,没忘了这份情,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子孙世袭——这大概是历史上最划算的一次善举投资。

亲人都没了,家也散了。为了活下去,朱重八去了附近的皇觉寺当和尚。他本想混口饭吃,可寺庙也不是世外桃源,没过多久就因为饥荒,和尚们被打发出去化缘。就这样,17岁的朱重八,拿着一个破碗,开始了他的讨饭生涯。

“在朱元璋讨饭的时候,每敲开一扇门,对他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因为面对他的往往是白眼,冷嘲热讽,敲开那扇门可能意味着侮辱,但不敲开那扇门就会饿死。朱重八已经没有了父母,没有了家,他所有的只是那么一点点可怜的自尊,然而讨饭的生活使他失去了最后的保护。要讨饭就不能有尊严。”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

这三年讨饭路,他走遍了淮西的山山水水,见了太多人间疾苦:贪官污吏欺压百姓,富家子弟作威作福,灾民们卖儿卖女...这些都深深烙印在他心里。后来他回忆这段日子时说:我何异于牧儿?然时遭丧乱,父母兄弟皆亡,身为人奴,遍历艰辛。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也让他懂得了民间的不易——这为他后来的治国理念埋下了伏笔。

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朱重八回到皇觉寺,可寺庙早已破败不堪。就在他迷茫之际,收到了儿时伙伴汤和的信。汤和此时已是红巾军的小头目,劝他投奔郭子兴的起义军。

朱重八本来还在犹豫,可有人告密说他私通起义军,再不走就要掉脑袋。被逼到绝路的他,一咬牙一跺脚:去他的,反了!

当然在这里我们一笔带过,作为一个正常人来说,放着顺明不当,谁愿意头顶反贼的帽子,过着杀人铁血的日子,相信,我们的朱同志在这一晚肯定经历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困苦,左思右想,最后在百般权衡之下,做出这一抉择。这一年,他25岁,放现在就是我们大学刚毕业。从此世上再无朱重八,只有朱元璋。

投奔郭子兴的队伍后,朱元璋很快就显露出与众不同。别人当兵是为了抢钱抢粮,他却规规矩矩,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别人打仗只顾往前冲,他却懂得观察地形,分析敌情。郭子兴见他又能干又沉稳,心里很是喜欢,不仅提拔他当亲兵队长,还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后来的马皇后)嫁给了他。

这下,朱元璋从一个穷和尚,成了起义军首领的女婿,算是站稳了脚跟。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当时的濠州城除了郭子兴,还有三大义军,几个头领互相拆台,成不了大事。于是,他决定自己拉队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朱元璋回老家招兵,儿时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人纷纷来投,一下子就召集了七百多人。但他没把这些人交给郭子兴,而是挑选了二十四位心腹(史称淮西二十四将),带着他们南下定远,开辟自己的根据地,也正时候这淮西二十四将为后来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定远,朱元璋上演了一出空手夺白刃的好戏。他听说有支三千人的地主武装军纪涣散,就带着几个人上门,一番慷慨陈词,硬是把这支队伍给策反了。接着,他又用这三千人,打败了一支元军,收编了两万多人。就这样,短短几个月,他从一个小队长,变成了手握数万人马的将领。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他规定,军队所到之处,不许烧杀抢掠,还开仓放粮救济百姓。老百姓见他的队伍纪律严明,都纷纷拥护,喊着朱公子仁义。相比之下,其他起义军烧杀抢掠,跟土匪没啥区别——这就是朱元璋能脱颖而出的关键。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郭子兴去世,朱元璋成了这支队伍的实际掌权者。他采纳谋士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悄悄积蓄力量。这一招非常高明:不急于称帝树敌,而是先巩固根据地,发展生产,让老百姓有饭吃。

这期间,他还遇到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李善长。李善长是个落魄的读书人,见朱元璋气度不凡,就来投奔。两人第一次见面,李善长就说:秦末大乱,刘邦出身布衣,却知人善任,不滥杀无辜,五年就平定天下。现在元朝乱成这样,您只要学刘邦,天下不难平定。朱元璋听了,眼睛一亮:你说得对!从此,李善长成了他的,负责后勤和政务。

有了根据地和班底,朱元璋把目光投向了江南。当时的江南,主要有三股势力:占据南京的元军,占据苏州的张士诚,占据江西、湖广的陈友谅。这三股势力中,陈友谅最强,张士诚最富,元军最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