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桓案是说,户部侍郎郭桓勾结地方官,贪污了大量粮食。朱元璋彻查此案,牵连了几万人,从中央到地方,很多官员都掉了脑袋。
这些案子杀的人确实太多,连太子朱标都觉得父亲太严厉,劝他手下留情。朱元璋没说话,把一根长满刺的荆棘扔在地上,让朱标捡起来。朱标不敢捡,朱元璋说:我现在杀贪官,就是在替你拔刺,等你继位时,这天下就是一根没刺的荆棘了。
除了杀贪官,朱元璋还搞了很多制度创新。比如废除丞相制度,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设立锦衣卫,监视大臣的一举一动;制定《大明律》,让全国有法可依...这些措施,有的确实加强了中央集权,有的却也造成了不少问题。
但不管怎么说,朱元璋治国是真的用心。他怕官员偷懒,就亲自去衙门检查;他怕百姓受委屈,就经常微服私访(虽然大多是传说);他甚至还编了本《大诰》,里面全是案例,让老百姓没事就看看,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对那些跟着他打天下的功臣,一开始还是不错的。徐达、常遇春、李善长、刘基等人都被封了大官,赏了土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开始担心了:这些人居功自傲,会不会将来造反?尤其是他的太子朱标性格仁厚,万一自己百年之后,镇不住这些老臣怎么办?
于是,一场针对功臣的清洗开始了。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丞相胡惟庸被指控谋反,朱元璋借此机会,杀了胡惟庸及其党羽三万多人,还顺便废除了丞相制度。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大将军蓝玉被指控谋反,朱元璋又杀了蓝玉及其党羽一万五千多人。这两大案,几乎把明初的功臣杀了个精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狡兔死,走狗烹”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概括,朱元璋晚年时候,几乎将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淮西勋贵”统统送回老家,死啦死啦的干活!
只有少数几个人幸免,比如徐达。传说徐达得了背疽,不能吃鹅,朱元璋却故意送了一只蒸鹅给他。徐达知道皇帝的意思,含泪吃了下去,没多久就死了。当然,这只是传说,正史里并没有记载,但也能看出朱元璋对功臣的猜忌有多深。
刘基(刘伯温)的死也很蹊跷。他生病后,朱元璋让胡惟庸带医生去看他,结果吃了药病情反而加重,没多久就死了。很多人都怀疑是朱元璋授意胡惟庸干的——毕竟,刘基太聪明了,朱元璋怕他将来辅佐别人。
朱元璋的发妻马皇后,是唯一能劝住他的人。马皇后为人仁慈,经常劝朱元璋少杀人。有一次,朱元璋要杀朱文正,马皇后说:文正虽然有错,但他是你侄子,立过大功,就饶他一次吧。朱元璋听了,果然放了朱文正一马。可惜,马皇后在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就去世了。失去了马皇后的劝阻,朱元璋杀起人来更没顾忌了。
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又遭遇了一个沉重打击——太子朱标死了。朱标是朱元璋精心培养的继承人,性格仁厚,很受大臣们爱戴。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标病逝,朱元璋悲痛欲绝。最终,他决定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为了让朱允炆能顺利继位,朱元璋又开始清洗那些可能威胁皇太孙的人。他甚至对朱允炆说:我把那些危险的人都给你除掉了,以后就没人能威胁你了。可他没想到,真正的威胁,来自他的儿子们——尤其是燕王朱棣。
晚年的朱元璋,越来越孤独。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要么战死沙场,要么被他亲手送上断头台;最懂他的马皇后走了,寄予厚望的太子也走了,身边只剩下一群小心翼翼的大臣和年幼的皇太孙。他常常一个人坐在皇宫里,看着窗外的落叶发呆,想起濠州乡下的日子,想起那些一起放牛、一起讨饭的伙伴,不知道心里是啥滋味。
但他没忘了自己是皇帝。就算到了晚年,他依然坚持批阅奏折,关注着国家大事。他下令编纂《洪武正韵》,规范汉字读音;他派人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让赋税征收更公平;他还兴修水利,治理黄河,让老百姓能安心种地。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七十一岁的朱元璋病倒了。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躺在病床上,拉着皇太孙朱允炆的手说:爷爷把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靠你了。记住,要善待百姓,严惩贪官,守住这大明江山。
这年闰五月初十,朱元璋在应天皇宫的西宫去世。临终前,他留下遗诏: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
这段话,没有皇帝的威严,倒像个操劳一生的老人在交代后事。他承认自己起自寒微,没什么学问,做不到尽善尽美,但他真的尽力了——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这九个字,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
朱元璋死后,葬在南京紫金山南麓的孝陵。这座陵墓,没有像其他帝王陵那样奢华,却透着一股朴实和威严,就像他本人一样。
纵观朱元璋的一生,实在太传奇了。从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放牛娃,到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逆袭之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的功劳很大。他推翻了元朝的统治,结束了元末的战乱,让老百姓重新过上了安稳日子;他整顿吏治,打击贪官,虽然手段狠了点,但确实让官场干净了不少;他重视农业,休养生息,让明朝初年的经济迅速恢复,为后来的永乐盛世打下了基础。《明史》评价他帝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武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也不算太离谱。
但他的争议也很大。他杀功臣,手段残忍,株连甚广,让很多人觉得他刻薄寡恩;他设立锦衣卫,搞特务统治,让大臣们人人自危;他废除丞相,虽然加强了皇权,却也让皇帝的工作量大增,为后来的宦官专权埋下了隐患。
不过,要是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想想,或许也能理解他的做法。他见过太多贪官污吏害民,如果没有他们,他的父亲母亲不会被饿死,哥帝也不会……所以才对贪污零容忍;他出身底层,深知权力的危险,所以才把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他怕功臣造反,是因为他见过太多乱世,不想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又陷入战乱。
就像他自己说的:吾非徒恃武力,实以仁德感化。然仁德之外,不得不有威刑,以惩凶顽。他不是天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