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挥师入帝京,龙椅血染手足情。
五征漠北惊胡胆,七下西洋扬国名。
紫禁巍峨凝匠意,《永乐》恢弘汇史声。
功过千载凭谁说?永乐宏图照汗青。
在中国历史上,要是评选最能打的皇帝,明成祖朱棣绝对能排进前三。这位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本是驻守北平的燕王,却凭着一场靖难之役,把侄子朱允炆拉下皇位,自己当了皇帝。他的一生,就像一场停不下来的战斗——打蒙古、打安南、建北京、下西洋,忙得脚不沾地,却也硬生生造出了一个永乐盛世。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应天府的战火还没平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降生了。这孩子就是朱棣,但他出生时,老爹正忙着跟陈友谅死磕,连看他一眼的功夫都没有。直到七岁,朱元璋当了皇帝,才给他取了这个名字——跟大哥朱标、二哥朱樉比起来,这待遇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朱棣的童年,是在军营里泡大的。朱元璋对儿子们要求极严,尤其是几个年长的藩王,从小就得学兵法、练骑射。朱棣跟着徐达、常遇春这些开国猛将练过武,又跟着宋濂这些大儒读过书,算是个文武双全的主。不过他骨子里还是更爱舞刀弄枪,据说十二岁就能拉开强弓,十五岁跟着朱元璋北征,亲手杀过蒙古兵——这履历,比温室里长大的侄子朱允炆硬核多了。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二十岁的朱棣到北平就藩,成了燕王。北平这地方,是元朝的大都,紧挨着蒙古草原,堪称明朝北境第一防火墙。朱元璋把他放这儿,就是看中了他能打。朱棣也没辜负老爹的期望,到任后天天带着兵在边境溜达,没事就跟邻居,也就是蒙古人干仗。打了好几仗,把朵颜三卫这些蒙古部落收拾得服服帖帖。
有一次,他率精骑突袭蒙古乃儿不花部,恰逢大雪,手下劝他等雪停了再进兵。朱棣眼睛一瞪:就是要趁下雪,他们才想不到我们会来!结果一鼓作气端了乃儿不花的老巢,还把人家整个部落都招降了。朱元璋收到捷报,高兴得直夸:老四像我!
在北平的二十年,朱棣不光练出了一支能打的军队,还攒下了不少人脉。谋士姚广孝(就是那个和尚道衍)主动找上门,说要送他一顶白帽子王白,就是。朱棣表面骂他胡说,心里却乐开了花。还有张玉、朱能这些将领,跟他出生入死,成了后来靖难的核心班底。
这时候的朱棣,就像一头潜伏在北方的猛虎,看似安分守己,实则磨爪砺牙,等着属于自己的机会。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就是建文帝。这位新皇帝,书读得不少,心眼却有点实,一上台就被齐泰、黄子澄这些大臣撺掇着削藩。
削藩这事儿,本身没毛病,藩王权力太大确实威胁中央。但朱允炆的操作,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他先拿周王、齐王这些软柿子开刀,废的废,抓的抓,手段狠辣,一点不念叔侄情分。朱棣看在眼里,心里直发毛:下一个肯定轮到我!
果然,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允炆派人到北平,要削去朱棣的王爵。朱棣知道,再不反就没活路了。但他兵力不如朝廷,硬拼肯定不行。于是,他先装疯——大夏天裹着棉被烤火,在街上抢人家馒头吃,把来监视他的官员骗得团团转。暗地里,却在王府地窖里打造兵器,训练士兵。
等准备得差不多了,朱棣召集手下,哭着说:我爹把我封到北平,本来好好的,现在侄子听了奸臣的话,要置我于死地。我没办法,只能起兵,帮侄子清除奸臣!这就是靖难之役的由来,名义上是清君侧,实际上就是抢皇位。
朱允炆听说朱棣反了,压根没当回事,派老将耿炳文率三十万大军北伐。结果耿炳文太保守,被朱棣打了个伏击,输了一阵。朱允炆更蠢,临阵换将,让李景隆这个草包接替耿炳文。
李景隆这人,是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儿子,典型的官二代,纸上谈兵还行,真打仗就是个笑话。他率五十万大军围攻北平,朱棣不在家,世子朱高炽(后来的仁宗)带着老弱病残死守。李景隆打了半天打不下来,等朱棣回师救援,他吓得掉头就跑,五十万大军丢盔弃甲,连粮草辎重都送给了朱棣。
就这,朱允炆还没醒悟,继续让李景隆带兵。结果可想而知,明军是越打越少,朱棣的队伍却越打越强。打到后来,朱棣都琢磨透了:这侄子是真不会打仗,只要我敢打,就有机会!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绕开济南这些硬骨头,率大军直扑南京。灵璧一战,把南军主力打垮,吓得李景隆(没错,这货又被派来了)直接打开金川门,放朱棣进城。
南京城破那天,皇宫起了大火,朱允炆不见了踪影。有人说他烧死了,有人说他从密道跑了,当了和尚,还有人说他漂洋过海去了国外——这成了明朝第一大悬案。朱棣不管那么多,先在群臣的下,登上了皇位,改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明史》里写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短短十几个字,藏着多少刀光剑影和骨肉相残。朱棣的皇位,来得确实不光彩,但成王败寇,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
朱棣刚上台,朝廷里还有不少建文旧臣不服。最有名的就是方孝孺,朱棣让他写即位诏书,他偏不,还骂朱棣燕贼篡位。朱棣恼了,说要诛他九族。方孝孺梗着脖子:诛十族又如何?结果朱棣真就把他的门生故吏算成第十族,杀了八百多人。
这事儿确实够狠,但也别怪朱棣心黑。他这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不杀几个人立威,根本镇不住场子。除了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这些建文重臣也都被处死,家属流放。不过,朱棣也不是乱杀人,只要肯归顺的,比如夏原吉、蹇义这些有本事的,他都照用不误,而且委以重任。
稳住局面后,朱棣开始搞建设。他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北平。南京这地方,虽然富庶,但离北方太远,不利于防备蒙古。北平是他的老巢,又是战略要地,迁都再合适不过。
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开始,朱棣下令修建北平宫殿,也就是后来的紫禁城。这工程可太大了,光是准备材料就花了十年,召集了全国上百万工匠和民工。光是一块太和殿的丹陛石,就从房山用了两万多人拉了二十多天。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宫殿建成,朱棣正式迁都,把北平改名为。
迁都这事儿,遭到不少大臣反对,说劳民伤财。但朱棣力排众议,硬是办成了。事实证明,这步棋走得太对了——北京作为都城,既巩固了北方边防,又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影响了中国几百年的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