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秦穆公:五张羊皮卷西陲,开地千里成霸业!

公元前624年,孟明视再次请战。这一次,秦穆公亲自带兵,跟孟明视一起出征。秦军将士们士气高涨,渡过黄河后,孟明视下令:“把船都烧了!咱们要么打赢,要么战死,没有退路!”

秦军就像一群饿狼,向晋军发起猛攻。晋军上次打赢了,有点骄傲,没料到秦军这么拼命,一下子就被打懵了。秦军一路势如破竹,不仅收复了之前被晋国占领的土地,还打下了晋国的几座城池。

晋襄公看着秦军这么厉害,赶紧下令:“别跟秦军硬拼,躲着他们!”晋军躲在城里,不敢出来。秦穆公带着军队,来到崤山,把上次战死的秦军士兵的尸骨收起来,埋在崤山脚下,还亲自祭奠他们,哭着说:“兄弟们,我来晚了,你们的仇,我终于报了!”

崤山之败,对秦穆公来说,是一次惨痛的教训,但也让他彻底清醒了:秦国要想东出,光靠跟晋国硬拼不行,得先把西边的游牧部落收拾了,扩大地盘,增强实力,再图中原。

从那以后,秦穆公把重心放在了西边,开始攻打犬戎、义渠这些部落。犬戎的国君叫赤斑,自以为实力强大,没把秦国放在眼里。秦穆公派孟明视带兵,采用“分化瓦解”的办法,先拉拢犬戎的几个小部落,再集中兵力攻打赤斑的主力。

赤斑没想到秦军这么厉害,节节败退,最后被秦军活捉了。其他部落一看犬戎都败了,纷纷向秦国投降。秦穆公一口气征服了十二个部落,开辟了千里疆土,西边的土地,差不多都归了秦国。

周天子听说秦穆公征服了犬戎,特意派人送来金鼓,祝贺他,还封他为“西方诸侯之长”。这下,秦穆公虽然没当上中原霸主,却成了实实在在的“西陲霸主”,秦国的实力,也一跃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

秦穆公能把秦国从一个“西陲蛮国”,打造成“西陲霸主”,除了他自己有野心、能反思,最关键的还是他会用人——不管你是奴隶、是外国人,只要有本事,他就敢用。

除了百里奚和蹇叔这两位“核心智囊”,秦穆公手下还有不少厉害角色,孟明视就是其中一个。这孟明视是百里奚的儿子,刚投奔秦国时,其实没啥实战经验,第一次带兵就打了崤山大败仗,第二次又输了,换作别的国君,早把他拉出去砍了。可秦穆公不这么干,他知道孟明视有潜力,只是缺历练,不仅没降罪,还一次次给机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三次出征前,孟明视把家里的财产全捐了,说是要给战死的士兵家属补家用,秦穆公听说后,立马追加了一笔钱,还跟孟明视说:“士兵跟着你打仗,是信你;你心疼他们,我更得心疼你和士兵。”就这一句话,把孟明视感动得差点哭了,打仗时拼了命地往前冲,最后才打赢了晋国。后来有人问秦穆公:“为啥敢赌孟明视能成?”秦穆公笑着说:“我赌的不是他一次能赢,是他输了还敢站起来的劲儿——这种人,只要给够机会,早晚能成事。”

还有个叫由余的,原本是西戎的大臣,因为西戎国君不待见他,才跑到秦国来。秦穆公跟由余聊了一次,就被他的才华折服了——由余不仅懂打仗,还懂怎么治理游牧部落,这正是秦国需要的人才。为了留住由余,秦穆公没少下功夫:先是天天请由余喝酒聊天,听他讲西戎的情况;又给西戎国君送美女、送乐器,让西戎国君沉迷享乐,没时间管政事。

西戎国君果然上当,天天抱着美女喝酒,把国家大事抛到脑后。由余回去劝了几次,国君不仅不听,还骂他多管闲事。由余心灰意冷,就彻底投靠了秦穆公。后来秦国能顺利征服西戎十二国,由余的功劳最大——他给秦穆公出了“先拉后打”的主意,让秦国没费多少力气就拿下了千里疆土。

秦穆公用人,还有个特点:不看出身,只看本事。百里奚是奴隶出身,蹇叔是宋国来的“外乡人”,由余是西戎的“降臣”,孟明视一开始是“常败将军”,可秦穆公都不管这些,只要你有能耐,就给你舞台。当时秦国的大臣里,有不少是从其他国家来的,人们管他们叫“客卿”,这“客卿制度”,其实就是从秦穆公这儿开始的。

后来《史记》里说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能做到这一步,靠的就是这些“客卿”的帮忙。要是秦穆公像其他诸侯那样,只重用自己本家的人,秦国说不定还在西边跟戎狄瞎折腾呢。

除了重用贤才,秦穆公对老百姓也很好。有一次,他的几匹好马跑丢了,手下人找了半天,发现马被一群农夫杀了,正在煮马肉吃。手下人气得要把农夫抓起来杀了,秦穆公却拦住了:“君子不会因为几匹马就杀人。再说,吃了马肉不喝酒,容易伤身体。”他不仅没怪罪农夫,还让人送了几坛酒过去,让农夫们好好吃肉喝酒。

农夫们都很感动,觉得秦穆公是个仁君。后来秦国跟晋国打仗,有一次秦军被晋军包围了,秦穆公也被困在里面,眼看就要完蛋。就在这时候,一群农夫拿着锄头、镰刀冲了过来,拼命帮秦军打晋军。晋军没料到会突然冒出这么一群“杂牌军”,一下子乱了阵脚,秦军趁机突围,还反杀了晋军不少人。事后秦穆公才知道,这群农夫,就是当年吃他马肉的那些人——他们是来报恩的。

这件事传开后,老百姓更拥护秦穆公了。有人说:“秦穆公连几匹马都舍不得怪老百姓,咱们跟着他,肯定不会吃亏。”那时候秦国的百姓,种地的积极性高,当兵的也愿意拼命,国家自然就强了。

秦穆公还特别重视农业。他让百里奚制定了“重农政策”,鼓励老百姓开垦荒地,还兴修水利,解决了农田灌溉的问题。当时秦国的粮食产量,比周边的国家都高,就算遇到小旱灾,也不用怕没饭吃。有了足够的粮食,军队打仗才有底气——毕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道理秦穆公比谁都懂。

可以说,秦穆公这一辈子,不仅给秦国打下了“霸西戎”的基业,还留下了两样更宝贵的东西:一是“知人善任”的用人传统,后来秦国的国君,都学着他重用客卿,像商鞅、张仪、范雎这些厉害角色,都是外来的客卿,最后都帮秦国办成了大事;二是“重农强兵”的治国思路,让秦国的根基越来越稳,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已经是个快七十岁的老人了。这一年,他的身体越来越差,经常卧病在床。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就把太子罃(yīng)和百里奚、蹇叔、由余这些老臣叫到身边,开始交代后事。

当时秦国虽然已经是“西陲霸主”,可秦穆公心里,始终有个遗憾——没能实现“东出中原”的梦想。他拉着太子罃的手,叹了口气说:“我这辈子,跟晋国打了不少仗,赢过也输过,可终究没能把秦国的旗子插到中原去。你继位后,别着急东出,先把西边的地盘守好,把国家治理好,等实力够了,再慢慢图中原。”

太子罃含着泪点头:“父王放心,儿臣记住了。”

秦穆公又看向百里奚和蹇叔:“我死后,你们要好好辅佐太子,别让秦国的基业毁在他手里。还有,咱们秦国的‘客卿制度’,一定要坚持下去——秦国本土的人才少,得多从外面招揽贤才,才能让秦国一直强下去。”

百里奚和蹇叔也都哭着答应:“大王放心,我们一定尽力。”

小主,

其实秦穆公心里清楚,秦国要想东出,最大的障碍还是晋国。当时晋襄公虽然年轻,可晋国的国力还很强,手下还有赵盾这样的能臣,秦国暂时还打不过晋国。他之所以不让太子着急东出,就是怕太子重蹈自己当年“崤山之败”的覆辙——急于求成,反而会吃大亏。

除了交代国事,秦穆公还做了一件让后人争议很大的事——让一百七十七个活人给他殉葬。其中还包括三个很有才华的大臣:奄息、仲行、针虎。这三个人是秦国的“良士”,老百姓都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