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敬一看窦建德不听自己的话,急得直哭,还跟窦建德争辩。窦建德不仅不听,还把凌敬关了起来。窦建德的妻子曹氏也劝他说:“凌敬的计策是对的,咱们应该去攻打太原,别再跟李世民在虎牢关对峙了。”可窦建德还是不听,说:“你一个女人家,懂什么打仗?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了!”
公元621年5月,窦建德率领大军,发动了对虎牢关的总攻。李世民早就做好了准备,他派一部分军队假装不敌,往后撤退,引诱窦建德的军队进入埋伏圈。窦建德的军队以为李世民的军队打不过自己,纷纷往前冲,结果走进了李世民的埋伏圈。李世民一声令下,唐军从四面八方冲了出来,窦建德的军队顿时乱作一团,死伤惨重。
窦建德在乱军中想突围,可唐军太多了,他根本冲不出去。最后,窦建德被唐军抓住了。他的部下看到主帅被抓,纷纷投降,十万大军就这样全军覆没了。虎牢关之战,成为了窦建德的“滑铁卢”,也成为了隋末乱世的“转折点”——窦建德的“夏”政权,因为这场败仗,彻底灭亡了。
窦建德的一生,就像一场“高开低走”的大戏——他靠着“仁义”和“能力”,从一个普通农民逆袭成“夏王”,打造了隋末最受欢迎的割据势力,可最后却因为一场败仗,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咱们回头复盘一下,会发现窦建德的失败,其实有很多本可以避免的“致命失误”。
第一个失误:错判形势,盲目救援王世充。窦建德救援王世充的根本原因,是担心“唇亡齿寒”,可他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王世充的“郑”政权早就不得人心,就算他帮王世充打败了李世民,王世充也未必会感激他,反而可能会跟他反目成仇。而且,李世民的军队当时正是士气旺盛的时候,窦建德的军队虽然人多,但长途跋涉,战斗力已经下降了不少,跟李世民的军队硬拼,根本没有优势。要是窦建德能听凌敬的建议,去攻打太原,不仅能解王世充的围,还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说不定就能打败李唐,统一中原。
第二个失误:不听劝阻,固执己见。在攻打虎牢关之前,凌敬和曹氏都劝窦建德不要跟李世民硬拼,可窦建德却因为“面子”和“固执”,拒绝了他们的建议。凌敬是窦建德身边最有才华的军师,他的计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可窦建德却因为王世充使者的几句花言巧语,就否定了凌敬的计策,还把凌敬关了起来。这就像现在的公司老板,不听公司高管的专业建议,反而听外人的话,最后把公司搞垮了。
第三个失误:忽视细节,低估李世民。窦建德在虎牢关之战中,犯了很多“细节错误”。比如,他没有做好粮食的保护工作,让李世民的军队偷袭了运粮队,导致军队缺粮;他没有做好士兵的思想工作,让士兵们因为想家而士气低落;他还低估了李世民的军事才能,以为李世民的军队打不过自己,结果掉进了李世民的埋伏圈。这些细节错误,看似不起眼,却最终导致了窦建德的失败。
第四个失误:没有培养“接班人”,导致政权迅速灭亡。窦建德是“夏”政权的核心,整个政权都围绕着他一个人转,他没有培养出一个能代替自己的“接班人”。所以,当他被李世民抓住后,“夏”政权就群龙无首,很快就灭亡了。反观李唐,李渊有李世民这样优秀的儿子,就算李渊出了什么意外,李世民也能撑起李唐的江山。窦建德要是能早点培养自己的儿子或手下,让他们能在自己出事后接管政权,“夏”政权也不至于这么快就灭亡。
窦建德虽然失败了,但他的“仁义”名声,却永远留在了老百姓的心里。他死后,河北地区的老百姓都很怀念他,还为他建了“窦王庙”,逢年过节都去祭拜他。甚至到了唐朝中期,还有老百姓说:“要是窦建德还在,咱们就不会过这么苦的日子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什么窦建德能得到老百姓这么高的评价?因为他是真的为老百姓着想。在隋末乱世里,大多数反隋势力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只有窦建德,始终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减轻赋税,让老百姓能吃饱饭;他鼓励农耕,让流离失所的人有地可种;他严明法纪,让商人能安心做买卖——这些看似简单的事,在战火纷飞的隋末,却是老百姓最渴望的“安稳”。窦建德用自己的行动,把“仁义”两个字刻进了河北百姓的心里,哪怕过了千年,这份记忆依然没有褪色。
甚至连唐朝的官员,都不得不承认窦建德的“民心所向”。《旧唐书》里记载,窦建德被俘后,河北百姓“闻其败,皆流涕”,很多人还自发组织起来,想营救他。后来李世民平定河北,为了安抚百姓,还特意下旨赦免了窦建德的旧部,可见窦建德在河北的影响力有多大。
更有意思的是,窦建德的“口碑”还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在明清时期的小说里,窦建德往往被塑造成“仁义英雄”的形象,比如在《隋唐演义》里,他不仅仗义疏财,还特别尊重人才,连秦叔宝、程咬金都曾对他敬佩不已。虽然这些小说里有不少虚构的情节,但也从侧面反映出,窦建德的“仁义”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老百姓心中“理想英雄”的代表。
隋末乱世里,枭雄遍地都是,李密有瓦岗军的百万雄师,王世充有洛阳的坚固城防,李渊有关陇集团的支持,可偏偏只有窦建德,能成为老百姓心中的“民心标杆”。这背后,是他和其他枭雄截然不同的“行事风格”,也是他最独特的地方。
窦建德虽然是个“失败者”,但他的“仁义”和“担当”,却比很多“成功者”更值得我们尊敬。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在乱世里,靠武力可以征服土地,靠权力可以统治人民,但只有靠“真心”和“仁义”,才能赢得人心。人心,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坚固的“城墙”。
一千四百多年过去了,窦建德的故事依然在流传。或许,我们记住他,不是因为他有多厉害,也不是因为他建立了多么强大的政权,而是因为他在乱世里,守住了“仁义”的底线,给了老百姓一份难得的“安稳”。这份“温暖”,哪怕过了千年,依然能打动我们,也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后唐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