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大理后,杜文秀没有像其他反清领袖那样急于称帝,而是先整顿秩序、安抚百姓。他下令释放监狱里的无辜百姓,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还开仓放粮,救济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大理百姓见杜文秀的队伍这么好,都高兴地说:“杜将军真是我们的救星啊!”
公元1856年十月,在大理百姓和各路反清势力的拥戴下,杜文秀在大理正式建立政权,国号“平南”,自称“总统兵马大元帅”。他还仿照清朝的官制,设置了文武官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行政体系。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官员队伍里,既有回族人,也有汉族人、彝族人和白族人,真正做到了“民族团结”。《滇西变乱小史》里记载:“文秀在大理,设官分职,汉回彝白各民族皆有任职,政令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杜文秀知道,光靠打仗不行,得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才能长久地守住大理。他在大理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把大理治理成了清末西南地区难得的“乐土”。
首先是农业。云南多山地,耕地少,杜文秀就下令组织百姓开垦荒地,还派人修建水利工程,灌溉农田。他还推广新的农作物品种,比如玉米、土豆,这些作物耐旱、产量高,很适合云南的气候。很快,大理一带的粮食产量就提高了,老百姓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其次是商业。大理地处云南西部,是连接中国内地和东南亚的重要商道。杜文秀就下令整顿商道,打击土匪强盗,还降低商业税,鼓励商人来大理做生意。一时间,大理的集市变得非常热闹,不仅有中国内地的丝绸、茶叶,还有东南亚的香料、珠宝,商人络绎不绝,大理成了西南地区的商业重镇。
再次是教育。杜文秀特别重视教育,他下令在大理城里建立学校,不仅招收回族子弟,也招收汉族、彝族、白族子弟,学费全免。他还请了很多有学问的人来当老师,教学生们读儒家经典、学算术。当时有人劝他:“我们是反清的,教儒家经典不合适吧?”杜文秀却笑着说:“儒家讲‘仁政’‘爱民’,这跟我们的理念是一样的,为什么不能教?”
在杜文秀的治理下,大理一带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据《大理县志》记载,当时的大理“商旅云集,农田丰收,学校林立,百姓安居乐业”,很多外地百姓都纷纷搬到大理来居住。而与此同时,清朝统治下的其他地区,要么战乱不断,要么灾荒频发,百姓苦不堪言。两相对比,杜文秀的“平南国”成了很多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杜文秀不仅把大理治理得很好,还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到公元1860年,他的势力已经扩展到了云南的大部分地区,兵力达到了十几万人,成了清末西南地区最强大的反清势力。清朝政府多次派大军镇压,都被杜文秀的队伍打败。咸丰皇帝在朝堂上发脾气说:“杜文秀这贼,在云南闹了这么多年,你们谁能把他给朕灭了?”(《清文宗实录》)
就在杜文秀的反清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危机也悄悄来临。首先是内部矛盾。随着势力越来越大,队伍里的一些将领开始骄傲自满,有的甚至不听指挥,还偷偷抢老百姓的东西。杜文秀虽然多次下令整顿,但效果并不理想。更严重的是,一些回族将领因为民族偏见,开始排挤汉族、彝族将领,这让原本团结的队伍出现了裂痕。
其次是外部压力。清朝政府见靠自己的兵力打不过杜文秀,就开始收买杜文秀队伍里的叛徒。公元1867年,杜文秀的部将马如龙被清军收买,背叛了杜文秀,率领自己的队伍投降了清军。马如龙是杜文秀手下的得力大将,他的背叛不仅让杜文秀损失了大量兵力,还泄露了很多军事机密,给杜文秀的反清事业带来了沉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