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杜文秀没有被困难打倒。公元1868年,他决定率领大军北伐昆明,一举推翻清朝在云南的统治。他率领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向昆明进发。北伐一开始非常顺利,杜文秀的队伍很快就包围了昆明。昆明的清军守将岑毓英吓得赶紧向朝廷求援,可当时清朝正忙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根本派不出援军。岑毓英没办法,只能一边坚守昆明,一边继续收买杜文秀的部将。
就在昆明即将被攻克的时候,意外发生了。杜文秀的另一员大将李芳园,也被岑毓英收买,在阵前倒戈,偷袭了杜文秀的中军大营。杜文秀的队伍一下子就乱了阵脚,岑毓英趁机率领清军发起反攻,杜文秀的北伐大军损失惨重,只能撤回大理。
北伐的失败,成了杜文秀反清事业的转折点。从此,杜文秀的势力开始走下坡路,清军则趁机发起了反攻,一步步蚕食杜文秀的地盘。到公元1872年,清军已经包围了大理,杜文秀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
清军包围大理后,岑毓英派人去劝杜文秀投降,说:“只要你投降,我保你全家性命,还能给你封官。”杜文秀却一口拒绝了,他说:“我起兵反清,是为了给百姓找公道,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现在虽然被困,但我绝不会投降!”(《滇系》)
拒绝投降后,杜文秀开始组织大理军民坚守城池。他亲自登上城墙,指挥士兵作战,还鼓励百姓说:“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守住大理!”大理的百姓也很支持杜文秀,很多百姓都拿起武器,加入到守城的队伍中。清军多次攻城,都被杜文秀的队伍打退,岑毓英气得直跺脚,却也无可奈何。
可坚守的日子越来越艰难。清军把大理围得水泄不通,城里的粮食和弹药越来越少,很多士兵和百姓都因为饥饿和疾病倒下了。杜文秀知道,大理迟早会被攻破,可他不愿意让百姓跟着自己受苦。公元1872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杜文秀召集了大理的文武官员和百姓代表,对他们说:“我杜文秀起兵反清,本想为百姓谋福祉,可现在却让大家陷入了困境。我不能再连累大家了,今天我就死在这里,希望清军能放过你们。”
说完,杜文秀回到家里,先让妻子和儿女服毒自杀,然后自己也喝下了毒药。可毒药还没发作,清军就攻破了大理城门,冲了进来。杜文秀怕被清军俘虏后受辱,就下令手下人点燃了自己的府邸。熊熊大火中,杜文秀的身影渐渐消失。一代反清义帅,就这样悲壮地殉国了,年仅49岁。
清军攻破大理后,岑毓英并没有遵守承诺,而是下令屠杀大理的百姓,还把杜文秀的尸体从火里拖出来,砍下头颅,送到北京示众。可岑毓英没想到,杜文秀的事迹并没有因为他的残忍而被掩盖,反而在云南百姓中流传开来。很多百姓都偷偷为杜文秀立牌位,纪念这位为百姓谋福祉的“义帅”。
杜文秀的一生,是悲壮的一生,也是伟大的一生。他从一个普通的回族书生,被逼无奈走上了反清的道路,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大理建立了政权,治理云南十年,让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他的一生,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功绩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云南百姓的心中。
历史学家在评价杜文秀的时候,大多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提出的“联回、保汉、扶彝、助白”的民族团结策略,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为后来的民族平等思想奠定了基础。他在大理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云南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是清末难得的“治世”。《清史稿·杜文秀传》里也评价他:“文秀在滇西,治政清明,百姓爱戴,虽为反贼,然其志在救民,非为私利。”
参考《滇系》《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