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并州千里狼烟靖

上回我们说到,曹操得知兖州因陈宫等人倒戈而几乎全境失守,惊怒吐血。经郭嘉献策,他果断放弃徐州,假意言和,火速撤军回救。但在行军途中,见兖州人心已失、简宇势大,曹操认清自己败局已定,为保存实力,忍痛放弃兖州,命荀彧等人突围,率军改道北走青州。荀彧、程昱、夏侯惇血战突围成功,兖州遂尽归简雪。

时值夏末秋初,天气依然带着几分燥热,但早晚已有了些许凉意。简宇率领的十余万大军,如同一条望不见首尾的巨龙,行进在司隶东北部通往并州与兖州交界的广袤原野上。

旌旗蔽日,刀枪如林,队伍行进间,除了整齐划一的脚步声、马蹄声和车轮碾过土地的沉闷声响,并无太多喧哗,显示着这是一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

中军处,一杆绣着“简”字的大纛旗下,丞相简宇端坐于一匹神骏的乌骓马上。他并未穿戴全副甲胄,而是一身玄色锦袍,外罩轻甲,腰悬佩剑,显得既威严又不失从容。

他年岁虽不甚大,但眉宇间已凝聚着长期居于上位、执掌乾坤的沉稳气度,目光开阖间,锐利深邃,仿佛能洞悉人心。连日行军,风尘仆仆,却并未使他显得疲惫,反而更添几分即将面对大战的凝重与专注。

他时而眺望前方道路,时而与身旁并辔而行的两位心腹谋士——荀攸与贾诩低声交谈几句,分析着兖州可能出现的战局变化,以及如何应对曹操和可能介入的袁绍。

荀攸神色沉稳,目光睿智,常能从大局着眼;而贾诩则面色平静,甚至有些淡漠,但每每发言,皆切中要害,计谋老辣。有此二人随行参赞军机,简宇对此次东征颇为倚重。

这一日午后,大军行至一处名为“野王坡”的地方。此地地势略高,可远眺四方,脚下是通往并州上党郡和兖州陈留郡的岔路口。简宇传令大军暂且择地休整一个时辰,埋锅造饭,让士卒恢复体力,同时派出大量斥候,向兖州、并州方向更远处侦查。

简宇则在亲卫的簇拥下,于坡顶一处相对平坦开阔之地驻足,命人铺开地图,再次与荀攸、贾诩商议军情。

“公达,文和,依目前情报,曹操主力仍被牵制在徐州。我军此番东进,关键在于速速与雪儿汇合,稳定兖州内部,以迎击曹操必然的回师反扑。二位以为,当前首要之务为何?”简宇指着地图上的兖州区域问道。

荀攸沉吟道:“丞相,兖州新附,人心未定。曹操经营多年,必有死忠。我军当以雷霆之势先定大局,同时广布恩信,安抚士民,使曹操归来时,无隙可乘。攸以为,可先据战略要冲,分兵抚守,以防不测。”

贾诩缓缓接口,声音平和却带着一丝冷冽:“某附议。此外,需谨防袁绍趁火打劫。曹操若失兖州,如丧家之犬,必北投袁绍。袁本初好谋无断,然其势大,若纳曹操,则后患无穷。我军需在曹操与袁绍连结之前,彻底稳固兖州,并陈兵北境,以示威慑。”

简宇凝神听着,手指在地图上划过,最终点在鄄城、濮阳等兲州重镇的位置,沉声道:“二位先生所言甚是。雪儿在兖州虽有进展,然根基尚浅,曹操若倾力回救,必是一场恶战。我等需尽快……”

他话语中透露出对即将到来的硬仗的预估,眉宇间带着一丝凝重。

就在众人凝神商讨之际,坡下一阵轻微却迅疾的马蹄声引起注意。寻常传令兵或斥候,不会如此直接驰向中军核心区域。简宇的亲卫队长立刻上前一步,手按刀柄,警惕地望向声音来处。

只见一骑如墨色闪电般冲破外围警戒,直抵坡下,马上骑士身形矫健,一袭紧身黑衣,脸上带着些许风尘之色,但眼神锐利如鹰,动作干净利落,翻身下马的动作几乎无声无息。来人并未携带长兵器,只在腰间佩着一柄造型古朴的短剑。

亲卫队长认出来人,稍稍放松,但仍拦住去路,低声道:“史阿将军?何事如此紧急面见丞相?”

来人正是简雪身边的影子护卫、剑术大师史阿。他微微颔首,声音低沉却清晰:“奉小姐之命,有十万火急军情,需立刻面呈丞相。”

亲卫队长回头望向坡上的简宇。简宇早已注意到这边的动静,看到史阿独自一人疾驰而来,心中不由一紧。

史阿是雪儿最贴身的护卫和信使,若非天大的事情,绝不会轻易离开雪儿身边,更不会如此急切地直接寻到大军行营。

难道兖州出了什么意想不到的变故?雪儿有危险?一瞬间,各种不好的猜测涌上简宇心头,让他原本沉稳的脸色微微沉了下来。

“让他上来。”简宇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史阿得到允许,快步登上坡顶,来到简宇面前数步之外,单膝跪地,抱拳行礼,动作一气呵成:“史阿拜见丞相!”

“起来说话。”简宇目光如炬,紧紧盯着史阿,试图从他脸上看出端倪,“可是雪儿那边有何变故?兖州情况如何?” 他直接问出最关心的问题,语气中透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急切。身旁的荀攸和贾诩也交换了一个眼神,静待史阿的回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史阿站起身,依旧微微垂首,以示恭敬,但语速清晰而平稳:“回丞相,小姐安好,请丞相放心。阿此来,是奉小姐之命,向丞相报捷!”

“报捷?”简宇眉头微挑,这个答案有些出乎意料。他身后的荀攸和贾诩也露出了关注的神色。

“是,丞相。”史阿抬起头,眼中带着一丝完成任务后的沉稳光泽,“小姐命阿禀报丞相:兖州全境,已尽在掌握!”

“全境?”简宇追问,语气中带着难以置信。荀攸和贾诩也微微动容。

“是。”史阿肯定地答道,“陈宫、张邈等人早已心向朝廷,经在下联络劝说,他们联合兖州多数士族,迎小姐入主。曹操得知兖州生变,仓皇自徐州撤军,然其见兖州大势已去,人心尽失,已知不可为,未能接近兖州便已改道,裹挟荀彧、程昱、夏侯惇等部,径直北窜青州而去。原其麾下所守之鄄城、范县、东阿三城,守军亦随其主撤离。如今,兖州各郡县均已平稳过渡,尽数归附朝廷麾下!”

这个消息比预想的更加震撼。不仅兖州已定,而且是以一种近乎传檄而定的方式,连最后的战斗都避免了。曹操竟然直接放弃了翻盘的努力,选择了流亡。

简宇深吸了一口气,努力消化着这个惊人的消息。他看向荀攸和贾诩,只见荀攸面露深思,而贾诩眼中则闪过一抹精光,显然都在快速分析着这个消息带来的巨大战略转变。

“曹操……直接北窜青州了?”简宇重复了一句,语气中带着复杂的意味,有惊喜,也有对曹操如此果决放弃根基的警惕,“荀彧、程昱等人也随他走了?”

“是,丞相。曹操见事不可为,为保存实力,已毅然弃兖州,奔袁绍而去。荀彧等皆为其核心党羽,自然跟随。”史阿确认道。

“好!好一个雪儿!好一个兵不血刃!”简宇终于忍不住抚掌赞叹,脸上露出了畅快而欣慰的笑容,“不动刀兵而屈人之兵,竟能致全功于此!不仅拿下兖州,更逼得曹孟德望风而逃,不敢与我争锋!此乃大胜!前所未有之大胜!”

他笑声洪亮,充满了喜悦和自豪。荀攸和贾诩亦上前拱手祝贺:

“恭喜丞相!简雪小姐立此奇功,兵不血刃而定兖州,使丞相基业骤增,强敌远遁,实乃天助我也!”荀攸语气中带着钦佩。

贾诩则淡淡道:“恭喜丞相。曹操北窜,其势已衰。然其与袁绍合流,亦需早做防备。眼下当务之急,乃是迅速安定兖州,消化此胜果,并北防袁曹,西顾关中,布画新局。”即便是在道贺时,贾诩依然保持着冷静,点出未来的关键。

简宇点头,贾诩之言正合他意。他心中激动万分,原本预计的艰苦远征变成了胜利接收,战略态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看向史阿:“史阿,你一路辛苦,立下大功。详细情形,稍后细细报来。传令下去,大军原地休整,厚加犒赏,将此捷报通传全军!”

“诺!”史阿领命。

简宇又对随行记室道:“即刻起草奏表,飞报长安天子,禀明兖州光复之大捷,为简雪及所有有功人员请功!”

吩咐完毕,简宇再次走到坡边,远眺兖州方向。夕阳如火,映照着他挺拔的身影。此刻,他心中豪情万丈。妹妹简雪给了他一个巨大的惊喜,几乎完美地解决了曹操这个心腹大患,并且让他的势力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张。

野王坡上,捷报带来的初始兴奋如同潮水般缓缓退去,留下的是更为深邃和复杂的思考。简宇脸上的畅快笑容渐渐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的、带着锐利光芒的深思。

他负手而立,目光依旧投向远方,但焦点已不再仅仅是兖州那片意外轻易得来的土地,而是更广阔的北方天际线,那里是并州的疆域。

夕阳的余晖将他的侧影拉得很长,玄色锦袍上的轻甲反射着暖光,却掩不住他周身散发出的、愈发凝重的气势。内心的狂喜被一种战略家的冷静迅速取代。

他意识到,简雪创造的奇迹,在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或者说,是一个需要立刻抓住的新机遇。

“曹操……竟如此果决?连试探性的反击都放弃,直接北遁青州……这固然是雪儿的功劳,让我兵不血刃得兖州,但也意味着,我亲率这十余万大军出长安,声势浩荡,目标却已然消失。”

简宇的思绪飞速运转:“大军远征,耗费钱粮无数,动员国力,若就此转向,进入兖州,看似是接收胜利,实则这庞大的军事力量便等于闲置了。仅仅是展示武力,然后班师回朝?不,绝不能如此!这简直是空耗国力,徒劳无功。朝廷内外会如何看待?天下诸侯会如何揣测?他们会认为我简宇劳师动众,却只因妹妹的运气而侥幸得益,而非真正的雄主威势。必须让这次出兵有更大的收获,让这十余万锐士的刀锋,饮到真正的鲜血,取得实实在在的疆土!”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腰间的剑柄上摩挲着,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一个念头越来越清晰地在脑海中形成:“既然兖州已定,曹操已逃,那么……近在咫尺的并州呢?”

小主,

并州,北接袁绍的根基冀州,西连司隶,东邻已被拿下的兖州,南靠黄河。此地民风彪悍,地势险要,但目前掌控力度不一,部分地区较为松散,正是扩张势力、巩固北方防线的绝佳目标。若取并州,便可与兖州连成一片,对袁绍形成半包围之势,战略主动权将大大增加。

想到这里,简宇眼中闪过一丝决断的光芒。他猛地转身,玄色袍袖在空中划出一道利落的弧线。脸上的犹豫和沉思尽去,恢复了作为统帅的果决。他对侍立在旁的亲卫沉声道:“速请公达(荀攸)、文和(贾诩)二位先生前来,有要事相商。”

“诺!”亲卫领命,快步离去。

不多时,荀攸和贾诩便一前一后登上坡顶。荀攸步伐稳健,神色平静中带着思索,显然也在消化兖州巨变带来的影响。贾诩则依旧是一副古井无波的样子,步履从容,仿佛天塌下来也不会让他动容。

“丞相。”二人来到简宇面前,躬身行礼。

简宇抬手虚扶,目光扫过两位心腹谋士,直接切入主题,语气凝重而直接:“公达,文和,兖州之事,出乎意料之顺利,实乃大幸。然,福兮祸之所伏,亦带来新虑。我等兴师动众至此,若因曹操北窜便偃旗息鼓,徒然耗费国力,空显兵威而无所获,非智者所为。如今大军在外,士气正旺,兖州已不足虑,依二位之见,我等下一步,当剑指何方,方不负此番出征?”

他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先抛出了问题,想听听这两位顶尖智囊的见解。

荀攸与贾诩对视一眼,似乎对简宇有此一问并不意外。荀攸率先开口,他微微前倾身体,声音沉稳有力:“丞相所虑极是。大军不可空返。兖州既定,曹操新败,惶惶如丧家之犬,其与袁绍联合需时日,此正是我军开拓疆土、巩固优势之良机。”

他停顿一下,目光转向铺在简易木案上的地图,手指重点落在了并州的位置。

“攸以为,当趁此良机,北取并州!”荀攸的语气斩钉截铁。

简宇目光炯炯,身体也不自觉地微微前倾,显示出极大的兴趣:“哦?公达请详述,为何是并州?理由何在?” 他需要最充分的说服力,来坚定自己以及全军将士的决心。

荀攸深吸一口气,手指在地图上并州的区域划了一个圈,开始条分缕析,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

“丞相,理由有三,皆关乎根本。”他伸出第一根手指,“其一,乃战略地势之要。丞相请看,”他的指尖点向地图上方,“并州地处高原,表里山河,东倚太行,西靠黄河,北接漠南,实为华北之脊背,居高临下,俯瞰河北、中原。昔日汉高祖得天下,亦先定河东、太原。此地若在我手,则进可攻,退可守,战略主动尽在我手。”

他停顿片刻,让简宇消化一下,然后手指重重敲了敲并州与冀州交界处的太行山隘口,语气转为凝重:“反之,若并州为袁绍所得,其势力便可西出太行,南下河东,威胁我司隶腹地,甚至可与可能从河内方向而来的压力形成夹击之势,使我司隶北、东两面受敌,陷入被动!届时,袁本初坐拥河北富庶之地,兼得并州险要,其势大成,我再想北图,难矣!”

荀攸的目光锐利地看向简宇:“故而,抢占并州,非为贪图地盘,实乃破除未来困局之必须!抢先拿下并州,就如同在袁绍家门口筑起一道高墙,将未来决战之地,推至河北外围,保我司隶根本之地无虞。此乃争霸天下之先手,不得不争!”

简宇听得频频点头,荀攸从战略大局和未来威胁的角度,将夺取并州的必要性阐述得淋漓尽致。他仿佛已经看到,如果放任不管,袁绍的旌旗插上太行山隘口的可怕景象。“不错,绝不能将如此要地拱手让人!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简宇心中暗忖,目光更加坚定。

这时,贾诩缓缓接口,他的声音依旧平淡,却如同冰冷的泉水,流入心田:“文和附议公达之言。此乃其一。其二,在于安内以攘外。”

他抬起昏黄的眼眸,看向简宇,接着道:“丞相,司隶乃我根本,然北疆并州之地,长期以来,匈奴、乌桓杂处,盗匪蜂起,各郡守往往各自为政,号令不一。此乃心腹之患,虽不显于一时,却如芒刺在背,牵制我大量精力。”

他微微抬手,指向司隶北部边境:“若我军能一举平定并州,整饬边务,安抚胡汉,则司隶北方之威胁可基本铲除。届时,丞相便可真正集中全力,东出以争中原,而无后顾之忧。内部稳固,方能全力向外开拓。此乃巩固根基之策,其利在长远。”

贾诩的点拨,让简宇想到了司隶北部时常需要派兵镇抚的麻烦,确实分散了不少力量。拿下并州,不仅能消除隐患,更能将这片土地的力量化为己用。“文和看得透彻,内部不清,何以图外?”简宇对贾诩的老辣深感佩服。

荀攸见贾诩补充了内政层面的理由,便顺势提出第三点,这一次,他的语气中带上了一丝热切:“丞相,这第三点,关乎我军实力之增强!并州之地,民风彪悍,百姓习于骑射,自古便是精兵猛将之渊薮。战国之赵边骑,汉武之并州铁骑,皆威震天下!若能收取并州,以其健儿编练新军,可得多少精锐骑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的手指划过并州几个着名的产马和出精兵的区域:“并州骑兵,来去如风,悍勇无畏,正可弥补我军以中原步卒为主之力所不及。将来与袁绍河北精骑对决,抑或驰骋中原,此等强助,不可或缺!得并州,不仅得地盘,更得一支可改变战场格局的强悍武力!此乃如虎添翼之事!”

荀攸的描述充满了画面感,简宇仿佛已经看到成千上万骁勇的并州骑士汇聚在自己麾下的壮观场景。骑兵,一直是争霸天下的关键力量,若能得并州精骑,无疑将极大提升他的军事实力。

贾诩最后淡淡地补充了一句,如同画龙点睛:“况且,并州新定,其民苦于战乱、胡患久矣。丞相若以朝廷正朔之名,吊民伐罪,清除积弊,施以仁政,较之袁绍,更易收取民心。民心附,则根基固,兵源广,此消彼长,纵袁绍得曹操相助,亦不足深惧矣。”

荀攸与贾诩,一人从战略大势、未来威胁、军事实力增强入手,一人从巩固内部、消除隐患、收取民心着眼,层层递进,将进攻并州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巨大利益分析得透彻无比。他们的理由相互补充,构成了一幅无可辩驳的战略蓝图。

简宇听完,深吸了一口气,胸膛微微起伏,眼中闪烁着兴奋与决断的光芒。他之前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方向,此刻却被两位谋士彻底点亮,前路清晰无比。他猛地一拍案几,震得地图微微颤动。

“善!大善!”简宇朗声道,声震四野,“公达、文和,真乃洞若观火!并州之重,关乎我生死存亡,关乎未来霸业!若非二位先生点明,几误大事!”

他豁然转身,面向坡下连绵的军营,夕阳的余晖为他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轮廓,一股雄浑的气势自他身上散发出来。他不再犹豫,也不再仅仅是思考,而是要以雷霆万钧之势,将谋略化为行动。

“传令全军!”简宇的声音如同金铁交鸣,在暮色中传开,“目标变更!前军变后军,后军变前军,转向北进!”

“命吕布为先锋,即刻出发,轻装疾进,直扑上党郡壶关!探明敌情,抢占要隘!”

“中军各部,紧随其后,粮秣辎重加速转运!”

“另,以八百里加急,传令河东郡守,筹措粮草,于边境接应!并通告并州各郡:朝廷天兵至此,只为平定边患,安抚百姓,顺者昌,逆者亡!”

一连串的命令如同疾风骤雨,整个野王坡乃至周边的军营,瞬间如同巨大的战争机器,开始隆隆运转,调整方向。旌旗摇动,号角连营,无数士兵和将领虽然不明所以,但高效的指挥系统让他们迅速执行着命令,庞大的军队开始缓缓转向,如同一条苏醒的巨龙,将它的头颅和利爪,对准了北方的并州大地。

简宇站在坡顶,望着这壮观的景象,心中豪情万丈。兖州是意外之喜,而并州,将是他亲手夺取的关键之地。他的霸业之路,在这一刻,踏上了一个新的、更具攻击性的阶段。荀攸和贾诩立于其身后,望着主公挺拔的背影,皆知一场关乎北方格局的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大军在北上的同时,简宇的棋局已经悄然布下。他深知“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的道理,并州门户上党郡,若能不成而屈人之兵,将为整个战役奠定最理想的基础。

“传吕布、孙乾来见。”简宇收回远眺的目光,沉声下令。此刻,他脑中浮现的是贾诩方才的低语:“上党张杨,性素犹豫,重旧情而无大志。吕布将军与其有故,若遣一能言善辩之士同往,陈明利害,许以高爵,上党或可传檄而定。”

片刻,两员气质迥然不同的人物来到简宇面前。

吕布龙行虎步,一身寻常戎装却难掩其勃发英姿与隐隐的傲气。他面容俊伟,剑眉斜飞,只是那双原本时常睥睨天下的眼眸,在看向简宇时,收敛了锋芒,多了几分复杂难明的敬畏与师弟对师兄的天然亲近。

他拱手一礼,声若洪钟:“师兄唤我?” 自从经历诸多变故,最终归于师兄麾下,吕布的骄狂之气已被磨去不少,但那份沙场无敌的自信依旧刻在骨子里。

另一人孙乾,则是一派儒雅文士风范,面容清癯,三缕长须,目光温润中透着睿智。他举止从容,躬身行礼:“乾,拜见丞相。”

简宇目光扫过二人,脸上露出一丝成竹在胸的笑意:“奉先,公佑,有重任需你二人走一遭。”

吕布眼神一亮,他正愁大军北上无仗可打,闻言立刻道:“师兄但请吩咐!可是要布为先锋,去取那张杨首级?” 语气中带着跃跃欲试的战意。

简宇笑着摇头:“非也。我要你二人去上党,但不是去取张杨首级,而是去救他性命,送他一场富贵。”

吕布微露疑惑,孙乾则已若有所思。

简宇走到地图前,指向并州上党郡的位置,正色道:“上党乃并州咽喉,张杨虽无大才,但据守此地,若能归顺,我可免去攻坚之苦,数千将士可免于死伤,更可速定并州大局。奉先,你与张杨有旧,此去,便是要叙旧情,让他知晓,我简宇非是董卓、袁绍之流,乃奉天子以令不臣,廓清寰宇之正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又看向孙乾:“公佑,你口才便给,洞察人心。此去,便要将天下大势,利害得失,与张杨剖析明白。告诉他,顺者,高官厚禄,保境安民;逆者,我十余万王师旦夕可至,届时玉石俱焚,悔之晚矣。”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你二人便是我之使者,代表朝廷,亦代表我简宇。若能说降张杨,便是首功一件!”

吕布虽更喜战场厮杀,但对简宇的命令已是习惯性服从,且听说能兵不血刃立下大功,亦觉可行,便抱拳道:“师兄放心!张稚叔与我确有些交情,我必尽力说服于他!”

孙乾更是从容一揖:“乾,必竭尽所能,不负丞相重托。”

“好!”简宇亲手将两封早已写好的书信交给他们,一封是以他私人口吻写给张杨的信,语气恳切,回忆旧谊,陈述大势;另一封则是以朝廷名义颁发的诏书草案,许诺了优厚的封赏。“即刻出发,轻装简从,速往上党!”

数日后,上党郡治所长子县。太守府内,张杨正对着地图长吁短叹。他年约四旬,面容敦厚,眉宇间带着武人的耿直,但更多是优柔寡断的愁容。他已知简宇大军离京出征的消息,更知兖州易主的惊天变故。此刻,他感觉自己如同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随时可能倾覆。

“报——”亲兵闯入,“府外有两人求见,一人自称温侯吕布,一人自称丞相府从事孙乾!”

“吕布?奉先?”张杨猛地站起,脸上闪过惊讶、怀念,还有一丝警惕。“他怎会此时前来?还带着简宇的人?” 他与吕布早年同在并州刺史丁原麾下效力,确实有同僚之谊,后来也多有往来,关系算得上融洽。但此时吕布已是简宇麾下大将,其来意莫测。

“快请!不……我亲自去迎!”张杨略一迟疑,还是整理了一下衣冠,迎出府外。

府门外,吕布与孙乾并肩而立。吕布看着熟悉的府衙,眼神略有感慨。孙乾则气定神闲,默默观察着周围环境与匆匆赶来的张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