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书院的学子们怀着好奇、探究,甚至是一丝不服气的心态,在鸿儒学子的引导下参观着这座久负盛名的学府。
这一日,许教习正在乙班讲授《礼记·中庸篇》,深入浅出,引经据典。
忽然,教室门外传来一阵响动,只见书院的一位管事陪着几位身着无涯书院特有靛蓝襕衫的人走了进来。
为首是一位面容清癯、目光炯炯的中年教习。
“许兄,叨扰了。”无涯书院的教习拱手笑道,“我等带学子前来观摩学习,听闻许兄正在授课,冒昧前来,不知可否一同聆听,切磋学问?”
许教习心中了然,这是“踢馆”的来了。
他面上不动声色,笑容和煦地回礼:“张教习客气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诸位请进,地方简陋,还望海涵。”
他立刻示意班上学子们行动起来,迅速而有序地为客人们搬来凳子,在教室后方及两侧空处安置下来。
无涯书院来了约莫二十余人,个个眼神锐利,气度不凡,显然都是书院中的佼佼者。
许教习心中冷笑,面上却愈发从容。
他并未因外人到来而改变授课节奏,反而讲得更加投入。
他从“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出发,引申到为政之道在于平衡,治国之术在于调和,又结合当前北地旱灾,阐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实践智慧。
其见解之深刻,逻辑之严密,语言之精妙,不仅让本班学子听得入神。
连后方那些原本带着挑剔目光的无涯学子,也不自觉地被吸引,渐渐露出深思和钦佩的神色。
许教习见火候差不多了,话锋一转,开始抛出一系列颇有难度、甚至有些超纲的问题。
他目光扫过台下,先是点了孙清浩,就“中庸之道与变革进取是否矛盾”发问。
孙清浩略一思索,便引据经典,结合史实,阐述了“中庸非平庸,乃时中之道”。
强调在恪守根本原则下的灵活变通,回答得滴水不漏。
接着,他又点了陈耀祖,问及“如何在漕运改革中体现‘中和’思想”。
陈耀祖结合前世的一些经济学理念,提出了“利益平衡、循序渐进、惠及各方”的见解。
虽用词新颖,但内核却暗合中庸之要义,让人耳目一新。
最后,他目光落在赵廷霄身上,问题更为犀利:
“赵廷霄,你前番策论提及‘引南济北’,此乃亘古未有之壮举,耗资巨大,争议必多。
你如何以此策,来践行‘致中和’之道,平息可能出现的朝野纷争与地域矛盾?”
这个问题直指核心,难度极高,瞬间吸引了所有无涯学子的目光,都想看看这位“国之栋梁”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