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学子归来,力量汇聚

江面的雾还未散尽,陈墨站在船头,指尖在腰牌边缘划过三次。硝酸甘油瓶已换新封,划痕消失,瓶身温凉。他未收回手,只将腰牌重新扣入腰间,目光落在远处码头。

一艘小舟正逆流靠岸,船头站着个穿青布直裰的年轻人,袖口沾着灰黑碎屑。耶律楚楚立于岸边高台,金翅雕振翅三次,低空掠过小舟上方。那人抬头,呼吸平稳,脉搏与档案记录分毫不差。

“是陈砚。”陈墨低声。

陈砚曾是他最早收的寒门学子之一,三日前因“通敌”嫌疑被庐州府拘押。此刻他踏上石阶,两名新调来的护卫上前查验,其中一人猛地扣住他手腕,从袖口抖出一撮灰烬。

“狼头纹灰。”护卫低声道。

陈墨未动。他记得昨夜俘虏内衬上的云雷密纹,也记得江中那片焦布上的狼头。灰烬与纹路皆非偶然,但眼前之人,心跳未乱,眼神未闪。

“让他进来。”陈墨说。

陈砚被带至主院偏厅,双膝跪地,双手捧出一支竹筒。封蜡完好,印着陈墨亲授的七齿纹。他打开竹筒,取出一卷油纸,铺展于案——是江南七府三月盐价波动表,线条细密,标注清晰。另有一幅手绘图,标注“水排增压,焦炭分层,铁水纯度可提三成”。

“学生被拘七日,”陈砚声音平稳,“狱中遇一老铁匠,曾参与李氏私炉冶炼。他见我记性好,便口述此法,嘱我若能脱身,必传于先生。”

陈墨盯着图纸,未语。片刻后,他取下腰牌,打开暗格,取出一枚金穗稻种,放在图纸中央。

“从今日起,你入技枢院轮值。”他说。

陈砚抬头,眼中微光闪动,却未谢恩,只将图纸四角压紧,确保稻种不滚落。

消息传开,归者渐至。

辰时三刻,泉州快船抵岸。一名商队随从送上紫檀匣,匣外包着一匹烟雨绫。苏婉娘的手书附于内侧:“三月十七,南洋船队到港十七艘,卸货周期较前月缩短两日。另,新染法已用于军帐,遇水不褪。”

陈墨解开绫布,指尖抚过水波纹路。纹路不规则,却暗合某种节律。他未点破,只将账本收入袖中,命人送往书院密室。

巳时,六名学子陆续抵达。有人带回江北新式曲辕犁的拆解图,有人呈上荆湖地区水利图残卷,还有一人竟在狱中凭记忆复原了楚红袖遗失的竹齿轮联动公式。

陈墨将他们带入密室。门闭,烛火摇曳。

“你们带回的东西,”他说,“有真有假,有全有缺。我不知谁被监视,也不知谁曾动摇。但今日起,所有信息归档技枢院,分级授权,轮值主理。”

有人皱眉:“若泄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