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导航数据库的残片

“开始提取可用数据…… 提取完成,共获得 3 类有效信息:1. 基础星图碎片(共 7 片,覆盖学院所在的‘阿尔法 - 3’星系及周边 2 个相邻星系);2. 学院本星系坐标(含学院空间站、第七船坞、垃圾处理区等 5 个固定坐标,精度偏差 ±100 米);3. 历史航行日志片段(共 3 条,记录‘老兵’号 20 年前的 3 次短距离航行记录,无关键探索信息)。”

光幕上随即切换到星图界面,7 片不规则的星图碎片像拼图一样散落在黑色背景上,每一片碎片都泛着淡淡的蓝光,边缘还带着未修复的 “锯齿”。最大的一片碎片覆盖了 “阿尔法 - 3” 星系的核心区域,能看到几颗明亮的恒星标记,以及围绕恒星运转的行星轨道,其中一颗行星旁,清晰地标注着 “学院空间站” 的红色圆点,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坐标:X-235.6,Y-189.3,Z-45.8”。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凑近光幕,手指轻轻划过星图碎片 —— 碎片边缘的 “锯齿” 会随着我的触碰微微闪烁,像是在等待被拼接。旁边的小碎片则大多只显示了部分恒星或星云的轮廓,有的甚至只有模糊的光点,根本无法辨认具体位置。

“这些星图碎片能拼接成完整的星系图吗?精度足够用于航行定位吗?” 我在心里问道,手指停在最大的那片星图上 —— 这片碎片覆盖的区域,刚好包含第七船坞和学院的主要区域,要是能修复精度,至少在 “阿尔法 - 3” 星系内部移动时,不会彻底迷失方向。

“当前星图碎片缺失关键拼接节点,无法直接拼接成完整星系图。” 系统的光幕上弹出碎片的详细分析,“且数据精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学院本星系坐标精度最高(偏差 ±100 米),可用于短距离移动定位;周边星系星图碎片精度较低(偏差 ±1000 公里),仅能作为‘方向参考’,无法用于精确航行;历史航行日志片段无坐标信息,仅记录航行时间与距离,参考价值有限。”

1000 公里的偏差…… 我苦笑一声,这种精度,要是真的用在星际航行中,说不定会一头撞进小行星带。但转念一想,这些碎片至少让 “老兵” 号有了 “方向感”—— 之前环境传感器让它能 “感知” 自身状态,现在星图碎片让它能 “认知” 所处的空间位置,这已经是从 “被动修复” 到 “主动定位” 的重要一步。

“系统,能尝试整合这些星图碎片,修复部分精度偏差吗?比如先把学院本星系的星图碎片修复完整。” 我在心里问道,目光停在那片最大的星图碎片上,上面的学院空间站坐标是目前最有价值的信息。

“已启动数据整合程序,优先修复学院本星系星图碎片。” 光幕上的星图碎片开始缓慢移动,最大的碎片固定在中央,其他与它有部分重叠的小碎片开始向它靠近,边缘的 “锯齿” 逐渐对齐。几秒钟后,两片小碎片成功与主碎片拼接,星图覆盖范围扩大了约 20%,学院所在行星的完整轨道也显现出来,连行星表面的几个大型建筑群(包括学院主教学楼、星舰停机坪)都有了模糊的标记。

“数据整合完成,学院本星系星图修复率提升至 45%,精度偏差修正为 ±50 米;周边星系星图碎片因缺失关键信息,暂无法进一步整合。” 系统的机械音带着一丝 “遗憾”,“若想完全修复星图,需获取更多星图碎片(可通过探索其他废弃星舰、访问学院数据库等方式),或找到‘老兵’号的备份导航数据存储设备(如之前发现的应急数据盒,可能包含部分备份星图)。”

应急数据盒!我心里一动,之前一直没找到读取设备,现在有了导航数据库的碎片,说不定读取数据盒后,能从中找到匹配的星图碎片,进一步提升修复率。这个发现让我心里的不安减轻了不少 —— 虽然目前的星图碎片有限、精度不足,但至少找到了后续提升的方向,不是 “一潭死水”。

我看着光幕上修复后的星图,学院空间站的红色圆点在蓝色星图上格外醒目,旁边的第七船坞坐标也标注得更加清晰,甚至能看到船坞内部的几个主要区域(包括 “老兵” 号所在的 B-12 区域)的大致轮廓。这些信息虽然简单,却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小灯,让我对 “老兵” 号未来的移动有了最基础的期待 —— 至少,它不会在学院本星系里彻底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