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这些星图碎片和坐标信息,能存储到个人数据板里吗?后续修复时可能需要参考。” 我在心里问道,伸手摸了摸口袋里的个人数据板,这是目前我唯一能随身携带的数据存储设备。
“已将可用数据导出为加密文件,可通过无线传输至个人数据板,传输完成后,系统将自动删除本地缓存,避免占用过多内存。” 光幕上出现一个 “传输中” 的进度条,几秒钟后,进度条填满,提示 “传输完成,文件已加密,仅宿主可解密访问”。
我拿出个人数据板,确认文件已成功保存,心里踏实了不少。虽然这次访问导航数据库的结果不算理想 ——92% 的损坏率、碎片化的星图、有限的精度,但至少获得了最基础的定位信息,为 “老兵” 号未来的 “移动” 打下了最微弱的基础。
就在这时,光幕上突然弹出一条新的提示:“检测到 APU 供电电压出现轻微波动(当前 11.7V),推测是导航计算机启动导致的短期能耗增加,已自动调整 APU 输出功率,电压正在恢复稳定。建议未来访问高能耗设备前,提前补充应急电池,避免能源波动影响其他系统。”
我连忙查看 APU 的运行数据,输出功率从 490W 暂时提升到了 540W,电压正在缓慢回升到 12V。这个小插曲让我意识到,“老兵” 号的能源系统依旧脆弱,每一次新设备的启动,都可能带来新的能源压力,后续修复时,必须更加注意能源的分配与补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站起身,重新将主控制台的面板安装好,虽然螺丝无法完全拧紧,但至少能保护内部的导航计算机,避免灰尘和杂物进入。做完这一切,我最后看了一眼光幕上的星图碎片 —— 那些蓝色的光点和线条,虽然破碎、模糊,却承载着 “老兵” 号重新飞向星海的最基础希望。
走出舰桥时,阳光已经有些刺眼,船坞里的温度也升高了不少。我掏出个人数据板,看了看时间,已经是上午十一点 —— 去垃圾场寻找便携式氧气发生器的计划被耽误了一个多小时,必须加快速度,争取在下午之前找到并修复它,为船员休息区补充氧气。
我沿着通道向船坞出口走去,心里不再有之前访问导航数据库时的不安,反而多了一丝 “有总比没有强” 的安慰。虽然 “老兵” 号的导航系统依旧残破,星图碎片也远不足以支持星际航行,但这些微小的进步,都在一点点拼凑出 “重生” 的可能。
或许,修复 “老兵” 号的过程,就是这样 —— 从一片漆黑到点亮一盏灯,从完全迷失到找到一个坐标,从毫无希望到看到一丝微光。每一步都很慢,每一步都可能有挫折,但只要不放弃,这些微小的碎片,终将拼成完整的 “未来”。
我加快脚步,向学院垃圾场的方向走去。那里有等待我修复的便携式氧气发生器,有 “老兵” 号需要的氧气,而舰桥里的导航数据库残片,则像一颗埋下的种子,等待着未来被更多的 “碎片” 唤醒,最终长成能指引航向的 “星图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