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模块化建造策略

? 核心设备:1 台新型聚变核心、2 套灵能缓冲舱、4 组应急储能单元、1 套能源分配系统;

? 功能定位:为全舰提供稳定能源,模块内具备完善的安全防护与故障隔离机制,可独立监控核心运行状态;

? 接口标准:8 个能源输出接口(为其他模块供电)、3 个数据监控接口(实时传输核心参数)、4 个安全泄压接口(应对突发能量泄漏)。

这是最关键也最复杂的模块,凯和星璃几乎吃住都在能源实验室:“我们在模块周围设计了 3 层灵能屏蔽层,就算核心出现能量波动,也能被限制在模块内部,不会影响其他系统。目前聚变核心的单机测试已通过,接下来将与缓冲舱进行协同测试,确保能源输出稳定。”

此外,居住模块(提供 20 人长期驻留的生活空间)、舰首作战模块(集成侦察、指挥与近防功能)、舰尾辅助模块(包含维修、物资储存与医疗舱)也都完成了详细划分,每个模块的接口参数、重量平衡与功能边界都经过反复测算,确保总装时能 “严丝合缝”。

小主,

二、并行建造的技术保障:船坞改造与标准化管理

要实现 6 个模块并行建造,首先要解决 “场地不足” 与 “质量统一” 的问题。团队对 “先锋号” 的原有设施进行了针对性改造:

1. 船坞改造:4 个临时船坞 + 1 个总装平台

? 将 C3、D5、E2、F7 四个废弃泊位改造为 “模块化建造船坞”,每个船坞配备独立的起重设备(最大起重量 500 吨)、焊接机器人与检测仪器;

? 在 B7 泊位旁扩建 “总装平台”,面积约 5000 平方米,配备 10 台高精度定位设备(误差≤1 毫米),确保模块拼接时的精准度。

“改造难点在于起重设备的承重能力。” 老周带领团队拆解了 3 艘废弃货运舰的引擎,将其改造为临时起重机的动力单元,“现在每个船坞的起重机都能吊起 800 吨的重物,完全满足引擎模块的吊装需求。”

2. 标准化管理:“模块身份证” 与全程追溯

? 为每个模块赋予唯一的 “电子身份证”,记录建造过程中的所有参数(材料批次、焊接记录、测试数据),可通过扫码实时查询;

? 建立 “模块质量追溯系统”,每个工序都需双人签字确认,关键环节(如星晶焊接、接口密封)必须经过 3 次检测,确保零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