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特意强调:“不选最能打的,只选最适应高原的。让平原部队仓促上高原,不是让他们打仗,是让他们送命。”
同时,他亲自挑选基层军官,要求“每连必须有三名以上参加过剿匪作战的老兵,每排必须配备一名懂藏语、熟悉当地民情的向导”。
他深知,高原作战不仅是军事对抗,更是民心向背的较量,得到当地藏族同胞的支持,才能事半功倍。
后勤是高原作战的命脉。
何大清早就考虑到这一点,一边协调军委调拨御寒棉衣、氧气瓶、抗高原反应药物,一边动用自己100级农场的优势。
连夜兑换了500吨高热量压缩饼干、脱水蔬菜和牛肉干,这些物资体积小、重量轻、保质期长,非常适合高原运输;又兑换了大量防冻油、防滑链和便携式炊具,解决士兵野外生存的难题。
“给每个士兵配足三天的单兵口粮,部队携带一周的集体物资,后方补给线必须在开战前打通到前沿阵地50公里处。”
何大清在后勤会议上严令,“宁可多备十倍物资,也不能让一个士兵饿着、冻着、缺氧着打仗!”他还特意安排了二十辆军用卡车,专门运输氧气瓶和药品,确保每个阵地都有充足的医疗保障。
针对印度军队“战线拉得过长、据点分散、后勤脆弱”的弱点,何大清制定了“穿插分割、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
他将部队分为三路:东路部队佯攻,吸引印度主力注意力;西路部队迂回包抄,切断其后方补给线;中路部队作为尖刀,直插印度军队的指挥中枢和关键据点。
“印度人以为我们会正面硬拼,我们偏要绕到他们背后。”何大清在地图上用红笔勾勒出穿插路线,“高原地形复杂,他们的重装备派不上用场,我们的轻步兵正好发挥优势。先断了他们的粮道和通讯,再逐个清理据点,让他们首尾不能相顾,不战自乱。”
他还特别强调“精准打击”:“优先摧毁他们的电台、运输车和弹药库,尽量俘虏士兵,减少不必要的伤亡,防止国际对我们污蔑。我们是正义之师,既要打赢战争,也要赢得民心。”
部队集结后,何大清没有急于开拔,而是在青海格尔木设立了临时训练基地,让士兵们进行为期一周的高原适应性训练。
训练内容包括:缺氧环境下的体能训练、山地负重行军、野外生存技巧和抗寒训练。
小主,
他亲自到训练基地视察,看到有士兵出现高原反应,立刻命令医疗小组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