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此皆为国谋长治久安之策。

皇帝的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带着明确的警告意味。纵然心中仍有万般疑虑和不满,此刻也无一人再敢出言反驳。隗状、嬴傒、王绾等人互相对视一眼,皆看到对方眼中的无奈与担忧,但最终也只能躬身应道:“臣等遵旨!”

“散朝。”嬴政说完,起身离去。

嬴政最终以不容置疑的姿态强行通过了新法纲要。

诏书加盖玉玺,由谒者疾驰传送各郡县。

如同巨石砸入死水,这道名为《大秦新政纲要》的诏令,在帝国庞大的躯体上引发了剧烈而迥异的震荡。

关中之地,老秦故土,反应相对平稳。

许多黔首在里正、亭长宣读完“削减徭役三成”、“新垦之地三年不纳赋”的条款后,脸上多是茫然与将信将疑。

他们窃窃私语:“当真?莫不是听错了?”“少服役自然是好……可这官家的话,能信几分?”

一些低层小吏也暗自皱眉,征发役夫向来是他们权力和油水的来源之一,如今这般削减,往后日子怕要紧巴许多。

但也有见识稍广者,如一些退伍的老卒、小地主,则暗自点头,觉得陛下或许真是要改弦更张,让百姓喘口气。

而关东诸郡,情形则复杂得多。

原韩、赵、魏、楚等地,郡守、县令接到诏书时,许多人都惊出一身冷汗。

他们比谁都清楚本地民力已近榨干,怨气暗涌,这道减赋役的诏令,从长远看或是维稳良策。

但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往年为了完成严苛的考课,赋税徭役多有虚报、预征,如今骤然要减,历年积欠的账目如何平?

那些早已被摊派下去、甚至已被贪墨的赋役份额,又该如何处置?

一间官廨内,几位郡吏围着诏书愁眉不展。

“大人,这……这可如何是好?去岁为修驰道预征的役夫口粮,早已折算他用,如今拿什么退补?”

郡守长叹一声,揉着额角:“还能如何?速速核计历年账目,能抹平的尽量抹平,实在不行……只能先从官仓借贷填补窟窿,盼着明年风调雨顺吧。切记,此时万不可再激起民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