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当庭维护,暂时压制了朝堂上那些借“祖制”、“规矩”发难的声音,但叶明心中那根警惕的弦却绷得更紧了。
他深知,帝王的信任如同春日冰雪,看似坚固,实则随时可能消融。格物院不能永远只依靠圣眷生存,它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难以被轻易撼动的根基。
这根基,一在于“器”,二在于“人”。
“器”的方面,信号火箭的扩大生产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为格物院赢得了宝贵的喘息空间和实际功劳。但叶明的心思,已经投向了更深处。
在冷锋及其皇城司暗卫的严密监控下,大规模、高风险的“惊雷”主体试验确实难以展开,但这并不妨碍他在理论和小范围应用上进行深耕。
他利用夜深人静、仅有石柱等核心几人参与的时间,继续推演优化火药的配方,研究颗粒化、钝化技术以提升稳定性和储存安全性。
同时,他将更多精力放在了火药的“非爆炸性”应用拓展上。除了信号火箭,他开始秘密设计一种利用火药燃气推动的、用于坑道作业的“破土铳”原型,以及一种设想中用于水下攻击的、密封引爆装置的概念图。
这些构想都停留在纸面和极小规模的原理验证阶段,动静远小于那次山谷试爆,更像是对现有工具的技术改良,巧妙地规避了皇城司最敏感的神经。
而“人”的方面,则是叶明布局的重中之重。
他深知,技术可以模仿,但培养出一批拥有科学思维、掌握系统知识、并且忠诚可靠的人才,才是格物院乃至未来变革的真正火种。
那份由石柱拟定的七人名单,被他反复斟酌。
这七名年轻工匠,年龄最大的不过二十五,最小的才十八,都是在复合竹材、新弩制造或信号火箭项目中,表现出对数字敏感、善于观察总结、并且沉得下心钻研的苗子。
他们背景干净,多是匠户或平民出身,与世家大族牵扯不深。
格物院后院,一间原本堆放杂物的库房被悄然收拾出来,挂上了“技术研习室”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