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远离核心试验区,相对不起眼,成了叶明推行他“星火计划”的课堂。
每日完成既定的生产任务后,这七名年轻人便会聚集于此。没有之乎者也的圣贤书,也没有玄之又玄的丹方秘诀,叶明给他们上的第一课,是《度量衡的统一与精确》。
他带来了格物院最新制定的标准尺、标准量筒、标准砝码。
“为何要统一度量?”叶明拿起两把来自不同匠坊的旧尺,上面刻画的寸、分刻度明显有细微差异,“若你用此尺,我用彼尺,造出的零件如何能严丝合缝?格物之道,始于精准,成于标准。”
他亲自示范如何使用游标卡尺进行更精细的测量,讲解十进制与分数、小数的换算。
年轻工匠们最初有些茫然,但当他们亲手测量,发现以往凭感觉“差不多”的部件,其实存在着肉眼难以察觉的误差时,一种全新的认知开始在他们心中萌芽。
第二课,是《基础算学新解》。叶明摒弃了繁琐的筹算和文言叙述,引入了阿拉伯数字(他称之为“格物数字”)和简易的加减乘除符号,教授他们列竖式进行计算。
他结合格物院实际的生产任务,出题让他们计算物料配比、工时安排、成本核算。
当这些年轻人发现,用新的算法能更快更准地解决以往需要老师傅凭经验估算的问题时,学习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了。
随后是《基础力学浅说》、《材料特性初探》……叶明用最浅显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实物演示和案例,将杠杆、滑轮、浮力、材料的强度与韧性等概念,一点点灌输给他们。
他鼓励提问,鼓励质疑,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手去实验,去验证。
课堂的气氛,从最初的拘谨、困惑,逐渐变得活跃、专注。这些年轻人如同干涸的土地,贪婪地吸收着这些前所未闻的知识。
他们开始用“力”、“压强”、“密度”这样的新词汇来解释以往习以为常的工匠技巧,眼神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