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声音漂流瓶

午后,许久未曾登录技术论坛的许文澜,指尖在键盘上敲下了熟悉的账号密码。

页面跳转,一条被顶成“HOT”的帖子瞬间吸引了她的视线——“‘野生记忆’二开项目:‘声音漂流瓶’APP公测版发布!”

野生记忆,那是她大学时期心血来潮写下的一个开源框架,旨在为非结构化的音频数据提供加密和标签化处理。

她以为它早已沉没在代码的海洋里,没想到竟被人打捞了起来。

点开帖子,三个顶着职校校徽头像的年轻人,用朝气蓬勃的语言讲述了他们如何将这个框架二次开发,做成了一款社交APP。

她饶有兴致地下载了“声音漂流瓶”。

APP的界面是一条流淌的虚拟星河,无数光点在其中沉浮。

用户可以上传一段加密音频作为“瓶子”投入河中,当别人拾取后,必须回答发布者预设的问题才能解锁收听。

而收听完毕后,拾取者也必须录下自己的一段故事,重新投入河中,完成一次“记忆的交换”。

许文澜试着捞起一个光点,屏幕上弹出一个问题:“我的青春是什么颜色的?”她想了想,输入“蓝色”。

密码正确。

一段夹杂着80年代广播体操背景音的少年低语,伴着沙沙的电流声传来:“我藏了一封情书,在操场第三棵梧桐树下。希望她能看见,又怕她看见。”

许文澜笑了,一股久违的暖意涌上心头。

她顺手点开录制按钮,将一段自己童年时在乡下录下的蛙鸣和外婆的哼唱上传,预设的问题是:“夏夜里最美的声音是什么?”然后,她将这个新的漂流瓶,轻轻投入了那片璀璨的星河。

黄昏,林晚站在新建成的社区文化中心展厅里,神情复杂。

她作为特约文化顾问受邀前来参观,却在展厅中央,看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东西——一口贴着“流动记忆箱·第001号”标签的旧木箱。

小主,

管理员在一旁热情地介绍:“这是我们社区最新的文化项目,鼓励居民将承载个人记忆的老物件捐赠出来,附上背后的故事,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流动展览。您看,这三个月来,我们共收到物品137件,有磁带、日记本、粮票,甚至还有一枚军功章。”

林晚没有听他说话,她的目光死死锁定在管理员递过来的捐赠登记簿上。

翻开第三页,一个熟悉的名字赫然在列:许文澜。

捐赠物品:录音笔一支。

寄语栏里写着:“它记录过一个时代的开始,现在,让它听听更多人的故事。”

那支录音笔,林晚认得。

那是她们团队解散前,许文澜用的那一支。

她轻轻抚过冰凉的箱子漆面,仿佛能感受到里面沉睡着的、来自无数陌生人的体温与心跳。

她压下喉头的哽咽,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低语:“原来,你们也都回来了。”

夜色渐浓,苏霓与陆承安吃过晚饭,沿着安静的街道散步。

路过一所中学时,围墙内传来晚自习教室的朗读声,一个稚嫩却坚定的声音透过窗户传了出来:“……我们不必等待炬火,若没有,我们便是唯一的光。记住,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