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井底有名字

“替我看看井里的月光。”她临终前塞给他的钥匙还在西装内袋,金属棱角硌着心口。

他摸出手机,对着市政官网的“历史遗迹保护建议”页面犹豫了三秒,最终附上井位坐标和风险评估报告,点击发送时,指腹在“匿名”选项上重重按了下去。

勘探灯亮起时,天刚擦黑。

雁子站在警戒线外,看小舟套着防水服检查微型摄像头。

小星的手机架在老槐树上,直播画面里能看见她泛红的眼尾:“现在在线人数三千二,还有人从咸阳赶过来送手电筒。”

“姐。”小舟突然转身,防水手套上沾着青苔,“这井壁年久失修,我下去后你盯着摄像头——要是画面抖得厉害,立刻拉我上来。”

雁子把录音笔塞进他领口:“如果下面有东西,别急着捞。先让声音先回来。”

摄像头开始下探。

井壁青苔像深绿色的瀑布,偶尔有碎石簌簌掉落,在直播里响成清脆的鼓点。

弹幕刷着“慢点”“小心”,程砚秋的车停在五百米外,他摇下车窗,风声里混着直播间的杂音,像根细针往耳朵里扎。

“到井底了。”小舟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带着闷闷的回响。

屏幕里,积水泛着黑绿的光,镜头扫过一块半掩的铁盒。

盒面刻字被青苔覆盖,隐约能辨“仁济诊疗所·事故存档·1952-047”。

弹幕瞬间被“放大”“特写”刷屏,小星的手在抖,手机架跟着晃,有群友喊:“稳住!我们都在看!”

铁盒被小心打捞上来时,雁子的指甲几乎掐进掌心。

她戴着手套打开盒盖,霉味混着纸页的脆响涌出来——三份泛黄的文件,最上面是“医疗事故调查报告”,中间是“五名遇难孩童名单”,最底下一页,字迹被水浸过又晾干,却依然清晰:“昭儿母,孟氏,留书:吾女名昭,生于斯,痛于斯,望后人知其来处。”

“妈。”雁子的声音哑得像生锈的锁,“我找到你了。”

她抬头看向直播镜头,把文件复印件一张张举起来。

弹幕突然安静,接着像涨潮的海:“孟昭”“1952”“仁济”……这些名字被千万次复制粘贴,顺着网线爬向城市的每个角落。